1123日下午,welcome皇冠地址传统营造技艺“传二代”研培班在省非遗研究基地开展“地方传统营造技艺的特点与发展”主题研讨会。此次交流以学员为主体,在前两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宽研究主题,充分为传承人们提供展示水平、同行切磋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本次会议由宣炳善老师主持,研培班学员、非遗保护专业教研室的陈映婕、韩雪春两位老师共同参与讨论。

宣炳善老师主持

此次研讨由胡俊峰、李昱聪和陈媚媚三位学员做主题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的传统技艺实践,分别展示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和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的基本概况、传承经历与实践思考,丰富了学员们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

27岁的胡俊峰人类非遗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年轻传承人,父亲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属于家族内部传承,自幼耳濡目染,对木拱桥的施工现场很熟悉。他对该技艺的历史沿革、区域价值与工艺流程作了简单介绍,也分享了木拱桥营造技艺正在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他所在的庆元县是全国现存古廊桥数量最多的地区,需要在生产层面做好保护,让工匠有足够的项目维持生计。虽然经过政府与当地民众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该项目已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非遗名录中转入到人类非遗名录,但对其保护和传承依然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木拱桥的创新方面,他提出可以尝试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设计出展现木拱桥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随后学员们就木拱桥施工中的用料、尺寸、力学、结构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学员胡俊峰发言

20岁的学员李昱聪是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的年轻传承人,也是研培班里年纪最小的学员,目前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但从事该技艺已经有八年之久,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他介绍了扬州雀笼传统制作技艺源于养鸟习俗,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在雀笼制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支。雀笼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图纸、选料下料、整型打孔、调整组装、制作笼丝笼钩、配饰雕花、制鸟食罐等多个环节,历代艺人们在工具、工艺、传承载体方面不断尝试创新。

作为该项目的第八代传承人,李昱聪表示会牢记师傅教诲,立志传承工匠精神,将雀笼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喜爱上这门精致典雅的江南手工技艺。

学员李昱聪发言

28岁的学员陈媚媚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县级传承人,父亲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八闽工匠”陈向阳,属于家族内部传承。她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技艺是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堆剪技艺,即一种在灰塑基础上,运用彩色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装饰工艺。她分享了剪瓷雕制作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工艺流程,以及自身创作的心路历程、推广研学的方法和经验。

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她尝试着寻找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可能性,不断努力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地方元素,如作品《时代风采》《惠狮》等都表达了她对现代惠安女性打破传统束缚的理解与认同。此外她的创业项目“九匠九”乡村产业振兴非遗传习基地,正在探索“非遗文创+惠女雕艺+研学基地+直播电商”的创造性转化,希望非遗能以年轻人喜爱的新形态得到传承和发展。

学员陈媚媚发言

研讨会现场

学员之间交流

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凝聚着工匠的智慧,展现着悠久的历史。本次主题研讨会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对不同地区传统营造技艺的了解,感受到了不同地区非遗的魅力。



 


文字:吴姗姗

图片:黄思琦 吴姗姗

编辑:邵尹宁

责编:陈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