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余富亮,江西乐平人,浙师大传统营造技艺“传二代”研培班的学员之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戏台营造技艺”的年轻传承人,也是陈氏古建筑修复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师父是古戏台营造技艺的省级传承人陈乐平,因其精湛的手艺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在业界被称为古建筑修复与仿古建筑营造的大师。自18岁拜师以来,余富亮从事古戏台营造技艺已经15年有余。


制作木雕(余富亮供)

余富亮儿时因调皮导致双脚走路有些不便,知道自己无法和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就下定了要“学一门手艺”的决心。恰好,他初中一位好友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工师傅,他找到师傅表示想要学手艺。18岁那年,余富亮的父亲选了一个吉日,带着他正式登门拜师。

回忆起当时的拜师仪式,他说,“徒弟要给师父磕三个响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旦拜了师就要尊重师父、尊重手艺人的规矩,做好当徒弟的本分。比如说,在东家做事要以师父为先,饭桌上师父动筷后徒弟才能开始吃,结婚等重要仪式要请师父坐上座……”余富亮不善言辞,但是他却将传统的尊师重道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余富亮对于手艺有着一份执着,因为师父告诉他,“既然来学就要学个样子出来,不能半桶水”,他记住了师傅的这句教诲,认为手艺就是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余富亮先后学习了木工和雕刻,因为踏实肯学,他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徒任务。之后余富亮开始负责公司业务,他依然学习不辍,时不时就跑到工厂里去跟老师傅们请教技术问题。最近他在钻研古戏台营造技艺中的凿井制作,在跟师傅们反复请教了比例、尺寸与制作要领之后,他一有时间就反复琢磨。


余富亮参与建造的亚洲最大水上古戏台——乐平洪岩古戏台(余富亮供)

江西乐平素来有“赣剧之乡”的称号,是赣剧中乐平腔的发源地。乐平人热爱地方戏,建造戏台、请戏、演戏、看戏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明朝以来,江西地方戏曲不断发展,古戏台被修建得日益精致繁复。乐平现存大大小小古戏台400余座,也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古戏台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逢婚丧嫁娶、庆生做寿等重要人生礼仪,村民们依然会请戏班子唱戏,因此几乎每个村庄都保留有一座古戏台,少数特别大的村庄甚至有两座古戏台。由此,古戏台营造技艺在当地得到了较好地传承,2006年该项目入选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富亮制作的乐平古戏台模型(余富亮供)

每逢古戏台漏水、柱子损坏、倒塌或者出现风化朽烂时,村委会就会出面请老艺人们现场评估,尽量将戏台修复,如果修复成本过高,就新建一座戏台。修建一座戏台的工序主要包括选址、设计图纸、备料、开料、掌墨画眼、做料、拼接、雕刻等诸多环节,大木作、小木作、雕工(以木雕为主)等不同工种的师傅团队合作。

目前余富亮主要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管,在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工人技术不到位,他就要亲自上手示范,需要对古戏台营造的整套流程都极其专业和熟练。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干实体活儿”的人,认为不断地精益求精是手艺人的本分。

在研培中参加讨论交流

在研培中观摩学习(左一)

谈及此次“传二代”培训班,余富亮赞叹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有专业讲座,还有实地研学和实操创作环节,让他领略到不同省份之间建筑结构和审美艺术的独特风格,看到了传统营造技艺这个领域更广阔的天地。在研培中,他与其他年轻同行一起切磋技艺,与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吕雄心大师交流分享,并得到老一辈艺人的肯定与鼓励,坚定了他锲而不舍地提升技艺水平的信心与决心,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戏台营造技艺。


韩雪春

图:戴敏  

编辑邵尹宁

责编:衣晓龙 陈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