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组建于20064月,秉承“融汇中外,博通古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深厚汉语文化基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专任教师39人,双龙学者2名,教授8名,博导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2%, 具有6个月以上境外进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60%。现有研究生导师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学院设有两个硕士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和汉语国际传播(学术型学位)。2019年起,在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下设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本--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教师在研国家级、省部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二、导师风采

王辉,男,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welcome皇冠地址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及汉语国际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一带一路”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语言政策与汉语国际传播。

陈青松,男,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书记,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参编教材2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胡德明,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专家,第三届全国教指委委员,省教指委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三五”学科组专家,welcome皇冠地址汉语习得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及汉语国际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语言习得。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项目1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1部 。

马洪海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传播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welcome皇冠地址第三届、第八届教学督导委员。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框架语义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句式系统研究”,出版(含合作)《汉语框架语义研究》《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汉语的句子类型》《现代汉语教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导论》等著作。曾赴马来西亚培训华文师资,受到国务院侨办和当地教育部门的表彰



毛力群,女,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汉语国际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获省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及奖项多项,在《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20余年,曾赴韩国任教1年。任教《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社会语言学》、《语音教学专题》、《语言与文化》、《诵读》等多门本科硕士课程。

郑崧,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及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中文教育、华文教育。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有专著、译著3部,在《比较教育研究》《西亚非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有《非洲国家文化与习俗》等。


三、科研团队

1、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科研团队

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科研团队由王辉教授、徐丽华教授、郑崧教授、孙春颖副教授、陆书伟博士等组成。主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合作需求,依托学校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态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政策与汉语传播、非洲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孔子学院发展战略、汉语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2、二语习得与传播科研团队

二语习得与传播科研团队依托国际学院每年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留学生特别是非洲留学生的优势,开展汉语习得与传播研究。主要内容:1.汉语习得研究。主要从事非洲留学生的汉语语音习得、语法习得研究。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主要从事面向非洲汉语学习者的语法教学特别是汉语句式教学研究,汉语词汇语义教学以及教学法研究等。3.汉语本体及应用研究。





3中国华人华侨浙师大研究中心

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61日。中心以华侨华人研究为核心,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研究特色,研究领域涉及汉语国际传播、华文教育、华侨史、国际移民语言治理等。中心成员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在国内知名报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相关研究报告先后被中国侨联 、国家语委、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部门采用。








4、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团队

welcome皇冠地址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团队由“双龙学者”王辉教授牵头,依托校级研究机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点组建。团队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教育研究,努力打造非洲中文教育研究特色品牌,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团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战略、国际中文教育环境治理、非洲国家中文教育、孔子学院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三教”问题等。

四、研究生特色培养/学院奖助体系等政策支持(提供不超过200字简介,以及有代表性的高清彩色照片2-3张)

学位点聚焦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服务国家非洲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扣人文交流、中文教育的重大需求,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以海外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持续改进的培养方案为保障, “五大课堂,内外互动”,以“行走的中国故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多方协同发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了“容·和”理念引领的6C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包容理解、和而不同”理念,培养具有6C综合素养(Chinese中文知识积累、Culture中外文化理解、Communication中外沟通交流、Comparison中外比较内化、Compassion中文教育情怀、Commitment中文教育担当)、拥有“五通”( 语言畅通、文化会通、情感相通、专业精通、领域贯通)知识能力结构,胜任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中外人才。

五、研究生培养成果/品牌活动(提供不超过200字简介或表格,以及有代表性照片2-3张)

累计培养中外研究生800余人,包括来自喀麦隆、坦桑尼亚、塔吉克斯坦、越南等20余国的外籍学生。在梦行浙江、江浙沪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已有200余名中国学生赴各国担任汉语教师;为“一带一路”国家输送了大批专职教师和本土教师,其中不乏领军人物,包括喀麦隆教育部汉语总督学、青年翻译家杜迪,索马里总统顾问、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和丹,乌克兰籍电视节目主持人耶果等;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从事中文教学或中国文化传播相关工作。培养模式在浙江省内高校得到推广应用,“6C‘·和’涉非汉语推广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六、研究生就业

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近100%毕业流向多元化分布较为合理主要在中小学社会语言机构高等学校企业政府机关媒体等单位就业也有部分学生以专任国际汉语教师身份在海外工作

七、学位点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09年开始招生,重点培养面向非洲地区的专门人才,是国内一流的涉非汉语师资培养基地,着力培养了解非洲、适应非洲、胜任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国教师,以及热爱中国、胜任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非洲本土教师。

本学位点根据教指委指导性方案,精心打造了涉非融合课程体系,以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技能教学观察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方法等为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学校优势资源及学生发展需要,开设“非洲国家文化与习俗”“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非洲语言类型与汉语教学研究”“非洲华人华文教育研究”,以及第二外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选修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6C”素养,重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注重课程教学实践性和针对性,构建“观---用”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胜任力。

课程设置如下:

1、学位核心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览、汉语语言要素与教学、汉语技能教学观察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方法专题、汉语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汉语课堂管理案例与实践。

2、专业选修课程:国别汉语教材研究与编写、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语法专题、非洲国家文化与习俗、中华文化专题、中华才艺及其教学、外译中国经典选读、汉语教育技术及教学资源利用、海外中小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指南等。


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为welcome皇冠地址2012年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从201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三个研究方向。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程设置:

1、学位核心课程:语言理论及应用、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汉语习得与教学、语言政策与传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2、专业选修课程:跨文化传播理论与策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专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专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专题、语言与社会专题研究、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认知语言学专题、语言文献阅读、语言类型学专题、汉语传播史。